查看原文
其他

听书《我们仨》合集

美文拾遗 2021-02-11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识。《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全书从女性视角,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深深不舍。作者在作品结尾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而虚实交错中,更使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创作背景:据该书编辑董秀玉回忆,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锺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作品评价:人民网: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法制晚报》:这本书由杨绛回忆她和钱锺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温暖动人,文笔哀而不伤。

中国青年网:作品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腾讯文化:《我们仨》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

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洗澡》《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作:《堂吉诃德》等。

点击标题马上收听  演播:王淑萍

听书《我们仨》01    听书《我们仨》02

听书《我们仨》03    听书《我们仨》04

听书《我们仨》05    听书《我们仨》06

听书《我们仨》07    听书《我们仨》08

听书《我们仨》09    听书《我们仨》10


听书《我们仨》11    听书《我们仨》12

听书《我们仨》13    听书《我们仨》14

听书《我们仨》15    听书《我们仨》16

听书《我们仨》17    听书《我们仨》18

听书《我们仨》19    听书《我们仨》20

————完————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